隨著正月初七的到來,春節(jié)假期進入尾聲,親朋好友逐漸散去。而位于哀牢山深處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安龍堡鄉(xiāng),當地彝族同胞的另一個節(jié)日剛剛拉開序幕。人們全家出動,聚集在石碑山下的說全村,慶祝當地隆重的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大彝樂節(jié)”。
安龍堡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寒潮還沒有完全散去,千里大山早已成了花的海洋。在褶皺縱橫的大山深凹里,鮮艷的山茶花笑紅了臉,馬纓花絢爛多彩,還有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一朵朵、一簇簇地怒放著,與春天撞了個滿懷。
“大彝樂節(jié)”原本叫作“說全正月初八街”,也叫“開街節(jié)”,源于說全村開街趕集的日子,“大彝樂”則是當地民族特色歌舞。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悠久,代代相傳。
今年的初八一早,熹光初綻,太陽透過輕紗似的薄霧,把多彩的大山映照得更加迷人。上午8時許,盤山公路上人潮涌動、馬達鳴唱,大家鼓足了勁兒趕往集會點。一群群穿金佩銀、身著漂亮彝族服飾的彝家姑娘趕來了,她們有的吹著葉子,有的說說笑笑,一個個歡天喜地;小伙子們腳穿繡花鞋,背著花鼓,挎著弦子,一路興奮地與熟人打著招呼;老年人精神抖擻,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幾歲。
石碑山下,九山十八寨、相鄰各縣的各族群眾匯集而來,大家向親朋好友道一聲新春的祝福,共同迎接春天。
“咚咚鏘、咚咚鏘……”一陣歡快的鑼鼓聲傳來,一時間,長龍騰躍,弦聲錚錚,鼓聲激昂,“大彝樂節(jié)”沿街文藝巡演開始了。
演出在耍龍表演中拉開帷幕,接著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彝族花鼓舞、四弦舞輪番上演,《又見山里紅》《說著舍不得》《留客調》等歌曲唱出當地的風土人情。說全、那漢、六街等代表隊表演的民族歌舞為八方游客獻上一場場接地氣、聚人氣、年味十足的民俗盛宴,現場笑聲連連、掌聲不斷。人們不時舉起手機拍攝,留下一個個美好的瞬間,把大山深處的濃濃年味和歡樂祥和傳送到四面八方。
據當地人介紹,彝族花鼓舞分為盤陣和縱列兩種,鼓點有快慢之分??旃拿糠昼姄襞?50多下,舞姿奔放,舞步歡快;慢鼓每分鐘擊拍60多下,舞者動作沉穩(wěn),以顛腳開場,隨后結合鼓點的變化,適時地進行揣腳、跨勾腳、雙揣腳、丁字步、踏轉步等動作。無論鼓點快慢,舞者手、腳、腰的配合均自然協(xié)調,舞姿優(yōu)美而多樣。
四弦又叫月琴,張弦4根,可用于獨奏、合奏和伴奏,是彝族群眾跳笙的主要樂器之一。男子邊彈邊跳,女子則只合著節(jié)奏跳。在一些場合,很多中老年彝族男女還會聚集在一起,伴著四弦唱悠揚古樸的民歌“四句長腔”或“阿噻調”。“四句長腔”曲調宛轉抒情,內容有訴說身世的,也有表達愛慕之情的,形式上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亦可以是即興創(chuàng)作的四言八句唱詞?!鞍⑧缯{”歷史悠久,哼腔較多,唱腔音域寬廣、起伏性大,節(jié)奏自由舒展,演唱內容廣泛。20世紀60年代,安龍堡鄉(xiāng)的“四弦王子”李富強還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
看吶,幾年前新建的長街上人山人海,歌舞如潮,各種攤點沿路擺開,琳瑯滿目的商品、色彩艷麗的服裝,引得大家爭相搶購。熱氣騰騰的特色美食、新鮮的水果蔬菜以及彝繡產品應有盡有。帶著鄉(xiāng)音的吆喝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大家暢享趕集之樂,感受濃郁的鄉(xiāng)村煙火氣。
白天的熱鬧一直持續(xù)到晚上。暮色降臨,歌舞余韻未散,山頂上燃起一堆堆篝火。村民和游客手牽手圍著篝火,裙裾飛舞、歌聲飄揚,熱情似火。幾年前,脫貧攻堅戰(zhàn)徹底改變了安龍堡的面貌,村村寨寨煥然一新。如今,鄉(xiāng)村振興正邁步向前,當地產業(yè)發(fā)展興旺、群眾生活富裕,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村民們的歌,都是從心底流出來的。山歌陣陣,仿佛在訴說著安龍堡的發(fā)展與變遷。
夜越來越深,人們的興致也越來越濃。小伙子們不斷地向火堆里添柴,熊熊火焰映紅了每一個人的臉龐??駳g的鼓點、狂歡的舞蹈和狂歡的人群融為一體,這是真摯的禮贊,也是真情的祝福!歌聲牽動人心,響徹云霄;舞步激情澎湃,震撼山野……
(編輯:魏妙)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