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周邊,有不少村鎮(zhèn)的名字里都帶有“板”字,像麻花板、姑子板、塔布板、攸攸板等。
這些名字已經沿用四百多年,而這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的村鎮(zhèn)名字背后,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民族交往、融合和發(fā)展歷史。
據(jù)學者研究,這些名字里的“板”字源于蒙古語“板升”一詞,是對漢語“百姓”的音譯。板升,在歷史上指的是以北遷的漢族農民為主體,在塞外建立的農耕生產和定居聚落。
《明世宗實錄》記載:“當大同右衛(wèi)大邊之外……有地曰豐州,崇山環(huán)合,水草豐美……丘富、趙全、李自馨等居之,筑城建墩,構宮殿甚宏麗,開良田數(shù)千頃,接于東勝川,虜人號曰板升?!?/p>
那么,板升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漢族和蒙古族又是在何種情況下共同建設板升的呢?
位于呼和浩特市東北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01
漢人北遷,開啟塞上多元經濟發(fā)展
明朝中后期,中原地區(qū)自然災害頻發(fā),許多農民為了生計選擇離開家鄉(xiāng),前往相對適宜農耕的土默特地區(qū)謀生。同時,一些人為避罪,也將蒙古地區(qū)視為藏身之地。
嘉靖三十年(1551年),山西大同等地爆發(fā)白蓮教起事,后許多參與者紛紛北逃,投奔蒙古。白蓮教首領丘富甚至成為了俺答汗的謀士。
這些漢人到達草原后,一方面逐漸適應了當?shù)氐挠文辽?/strong>,并與蒙古人通婚;另一方面,他們也保留了中原習俗,開墾田地、修筑房舍、飼養(yǎng)家畜、種植蔬果等,過著定居生活。其中的手藝人,在后來的建城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因各種原因北遷至蒙古的漢人,不僅帶來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生產技術,還與蒙古族一道成為豐州川(又稱豐州灘,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平原)的開發(fā)者。
▲位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境內的豐州故城遺址,圖為故城南墻及甕城。(圖片來源: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網(wǎng))
豐州川南起沙嶺山,北靠大青山,東起蠻汗山,西至包頭黃河岸,大小黑河自東向西流入黃河。這里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適宜發(fā)展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等多種生產方式。
當時,俺答汗正駐牧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受中原漢人的影響,加上親自參與耕作的實踐,俺答汗深刻認識到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對于改變塞上單一游牧經濟的重要性。
而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以及板升定居區(qū)的建設與維護,都離不開技藝嫻熟的漢人。因此,對于投奔蒙古的漢人,俺答汗均給予妥善安置,分配給他們土地、農具、糧種、牛羊、帳篷等,讓種地的人有田可耕,放牧的人有牲畜可養(yǎng)。一些有管理能力的漢人,還被委以統(tǒng)領板升的重任。
▲美岱召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俺答汗所建,是蒙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生活向定居農業(yè)生產過渡所建的第一座寺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與當時賦稅繁重的中原地區(qū)相比,俺答汗采取了輕徭薄賦的政策,每年“不過(納)粟一囊、草數(shù)束,別無差役”。
再加上俺答汗對漢人的尊重與信任,大批漢人陸續(xù)北遷到此,成為明清時中國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走西口”的先聲。
02
板升建設,民族交融的生動典范
與明朝頻繁的沖突讓俺答汗疲憊不堪,草原急需和平安定。
據(jù)《萬歷武功錄》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在磚塔城組織兩組耕牛,開墾了約五六頃土地,播撒谷、黍、高粱、糜子等農作物,還修建了一口窯。
這種全新的勞作方式讓俺答汗欣喜不已,他明確向弟侄等人表達了發(fā)展農業(yè)和定居的意向:“吾已決策城豐州,以耕種為務矣。”
他甚至親率騎兵五十人到塞下,向明朝索取木工、畫工、鐵匠等前往豐州川建造城池。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前俺答汗銅像。(圖片來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網(wǎng))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木匠丘仝(丘富之弟)為俺答汗建起三區(qū)樓房,這便是豐州川板升的雛形。此后,在丘富等人的建議下,俺答汗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豐州川的定居點。
嘉靖四十三至四十四年(1564—1565年),白蓮教逃眾趙全、李自馨等派遣漢族工匠采伐大青山十圍以上的粗壯松樹修建大板升城,計劃將其作為俺答汗稱帝的都城。
大板升城的建設包括九重長朝殿,城上還建有五重滴水樓,繪有龍鳳五彩,輝煌亮麗。它不僅是蒙古、漢文化藝術相互融合的產物,更是蒙古、漢民眾共同智慧的結晶。
▲《籌邊纂議·九邊圖》中的豐州大板升。(圖片來源:邱仲麟,《明代的“降虜人”與長城以外的農墾區(qū)》)
在俺答汗的引領示范下,蒙古草原上的大成臺吉、買力艮臺吉等部落首領也紛紛效仿,經營起自己的板升。
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豐州川經濟發(fā)展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良田多達萬頃,村落幾百個。這些板升被劃分為若干部,皆有酋長管事。大板升每部八九百人,小板升每部六七百人,大小板升生活的漢人合計五萬多人。
▲殷會利、鐘捷、范新國畫:俺答封貢。(圖片來源:鄂爾多斯文化資源大數(shù)據(jù)網(wǎng))
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蒙古達成和議并封貢之后,大量漢族人口涌入豐州川。到16世紀末期,這里已居住了近十萬名漢人。
在蒙古、漢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豐州川“開田萬頃,村連數(shù)百,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原內地無異”,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
這里不僅糧食等生活必需品能夠基本自給自足,還生產出了皮箱、擺車、銀碗、金杯等各類工藝品,甚至出現(xiàn)了燒磚、造紙等手工業(yè)中心。
從沖突到融合,從游牧到定居,豐州川的板升建設見證了蒙古、漢兩族攜手共進的歷史進程,成為民族交往、融合與發(fā)展的生動典范。
03
歸化城崛起,多元一體的歷史見證
隆慶六年(1572年),俺答汗仿照元大都的規(guī)制,在大青山南麓、黃河之濱,精心營建了有八座樓宇的玉宮殿閣。經過三年努力,這座城池在萬歷三年(1575年)十月落成。
隨后,俺答汗向明朝廷申請,希望賜予這座意在久遠的城池一個名字,并頒發(fā)字匾。他提出,希望每年春秋兩季,明朝軍民能夠出邊,在這座城內進行交易,供應糧食等物資。
明萬歷帝最終賜這座城名為“歸化”,寓意歸附王化。
歸化城的城墻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因此蒙古人將其命名為“庫庫和屯”,漢語意為“青色的城”。
▲歸化城模型。(圖片來源:呼和浩特歸化城展示館)
萬歷九年(1581年),俺答汗再次大興土木,計劃將歸化城擴建至方圓二十里。如此宏大的工程,在當時條件下,如果沒有漢族工匠的相助,蒙古人是無法獨自完成的。
因此,俺答汗再次向明朝提出請求,希望能夠提供數(shù)千名工匠、數(shù)百車輛,以及顏料、米食等物資。明朝一一應允,使歸化城的外城擴建得以順利完成。
在俺答汗及其后繼者的推動下,在蒙古族和漢族民眾齊心協(xié)力中,歸化城在豐州川原有板升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壯大。它不僅成為各民族友好相處的聚居區(qū),還成為畜牧業(yè)、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繁榮區(qū)。
明朝之后,歸化城持續(xù)發(fā)展,成為內蒙古地區(qū)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2025年2月3日,民間藝人在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廟會上表演秧歌。新華網(wǎng)發(fā)(丁根厚 攝)
1954年,歸化城與綏遠城合并,正式更名為呼和浩特市。
從最初的小板升到大板升,再到歸化城的建設和發(fā)展,這一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這些今日依然響亮的“板”字村,承載著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故事,也續(xù)寫著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作者簡介:錢萍,內蒙古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監(jiān) 制 | 閆 永 肖靜芳
審 核 | 清 風
統(tǒng) 籌 | 王彥龍
責 編 | 許玲玉
制 作 | 郭欣欣
(編輯:馬永)最新新聞